跳至主要内容
31/1/2021

受助计划

 

香港原居民围头话及客家话语音字库及网上推广计划

批准年份

2009-2010

受助人

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

计划状态

在2012年3月完成

计划简介

原居民语言是香港历史的一部分,不仅属于新界原居民,也是香港人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。由于香港过去数十年急速发展,很多新界原居民移居海外或市区,加上所有学校以广州话授课,语言生态的改变,令原居民语言陷入失传的危机。

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积极推动香港本土语言的保育工作,于二零零九年获卫奕信勋爵文物信讬资助,推行香港原居民围头话及客家话语音字库开发及网上推广计划,研发网上发音字典,供市民查阅客家话及围头话的发音。

协会估计在三十年后,将没有人能流利使用原居民语言,故希望能尽量整理及记录相关资料,并鼓励年轻人学习,使本土语言得以延续。

香港原居民与非原居民语言分布

「原居民语言」指一八九八年以前便在新界定居的华人所用的语言,主要有六种:围头话、客家话、平婆话、大鹏话、蜑家话和福佬话。

围头话是「本地人」的方言,又称本地话。「本地人」主要指邓、文、侯、廖、彭五大家族。田产遍佈元朗、上水、粉岭、大埔、沙田等地。客家话由客家人在清初期间从粤东带进香港,他们主要租地耕种,或开垦新界东部等地,如西贡半岛、沙田、大埔、沙头角、荃湾及元朗东部。平婆话在元朗南部水蕉村一带通行,而大鹏话则曾于东平洲流行。至于蜑家话和福佬则是渔民的方言。

相关连结

(1)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
(2) 卫奕信勋爵文物信讬:本土语言保育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