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受助計劃

 

香港原居民圍頭話及客家話語音字庫及網上推廣計劃

批准年份

2009-2010

受助人

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

計劃狀態

在2012年3月完成

計劃簡介

原居民語言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,不僅屬於新界原居民,也是香港人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。由於香港過去數十年急速發展,很多新界原居民移居海外或市區,加上所有學校以廣州話授課,語言生態的改變,令原居民語言陷入失傳的危機。

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積極推動香港本土語言的保育工作,於二零零九年獲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,推行香港原居民圍頭話及客家話語音字庫開發及網上推廣計劃,研發網上發音字典,供市民查閱客家話及圍頭話的發音。

協會估計在三十年後,將沒有人能流利使用原居民語言,故希望能盡量整理及記錄相關資料,並鼓勵年輕人學習,使本土語言得以延續。

香港原居民與非原居民語言分佈

「原居民語言」指一八九八年以前便在新界定居的華人所用的語言,主要有六種:圍頭話、客家話、平婆話、大鵬話、蜑家話和福佬話。

圍頭話是「本地人」的方言,又稱本地話。「本地人」主要指鄧、文、侯、廖、彭五大家族。田產遍佈元朗、上水、粉嶺、大埔、沙田等地。客家話由客家人在清初期間從粵東帶進香港,他們主要租地耕種,或開墾新界東部等地,如西貢半島、沙田、大埔、沙頭角、荃灣及元朗東部。平婆話在元朗南部水蕉村一帶通行,而大鵬話則曾於東平洲流行。至於蜑家話和福佬則是漁民的方言。

相關連結

(1)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
(2) 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:本土語言保育

返回